508225080

家乐福撤离,苏宁进击真相

来源: 首席商业评论 作者: 西江 2019-07-03
撤离 苏宁易购6月23日发布公告,宣布出资现金48亿元人民币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控股家乐福中国。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样的消息多少有些不情愿,可面对资本成交事实,只能接受。以往的案例证明,这样的交易在便利方面起到反作用,就像华润控股乐购中国。...

撤离

苏宁易购6月23日发布公告,宣布出资现金48亿元人民币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控股家乐福中国。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样的消息多少有些不情愿,可面对资本成交事实,只能接受。以往的案例证明,这样的交易在便利方面起到反作用,就像华润控股乐购中国。
华润成功控股收购“乐购中国”后,相比之前的购物体验与服务意识、产品类型和货架形态体验,都大大的下降了。促销活动也几乎很少见,价格上相比收购之前也更没有优势。这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厌恶这样的收购。
华润在接手乐购中国时,甚至还闹出丑闻:乐购员工抗议、劳工纠纷,80%原中高管理层离职。紧接着又是关店、亏损,权威媒体还撰文分析:华润选择控股收乐购中国是接了块烫手的山芋,转卖给物美的可能性大。
面对消费者内心的挽留,这些零售巨头为什么频频还要卖掉中国业务呢?从公开报表看,核心是连年亏损。要知道亚马逊连续亏损20年,市值依然高达9000亿美金。像家乐福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衡量市场标准绝对不仅是财务指标一项,亏损几个亿人民币还撼动不了他们出售全球最大零售市场的决心。
 
让一家雄心壮志的企业放弃一个想象空间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商业上这简直是没什么比这种挫败感更强的事情。何况这个国家在消费上已经成熟已经培育到了收割的阶段。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沃尔玛持续关店,乐购、家乐福都出售中国业务,难道都归结于电商冲击?但零售电商巨头亚马逊也宣布退出了中国。难道说是竞争不过阿里、京东之类的本土电商?可这些企业在全球的成功说明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很强。只能说营商环境、运营成本持续上升、竞争激烈、零售模式快速转变和冲击也让外企零售巨头不能适应。
零售巨头开店,都有严格的数据支撑,有丰富的经验证明居民采购的必要性,就如同星巴克会在每500万人的城市中开100家门店一样的标准数据。可这些零售巨头选择关店、撤离,这真的是败逃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近几年根据统计数据,外资撤离持续上升。包括麦当劳中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劳工和固定成本上升的表面现象。而更深的撤离本质,依然不得而知。
人们非要归结于电商冲击才导致这些外资零售巨头败退,那也无口厚非。可有一项功劳至少是零售电商巨头也会承认的: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外资零售巨头规范了产品的标准化,让普通百姓可以买到相对正规、安全的产品。绕过了部分小商店购买到假冒伪劣的情况,这让人们知道什么用途该买哪几家公司的产品。有了这种市场培育,这套模式换了渠道跑到电商当中用户们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家乐福撤离的背后,媒体大肆宣扬:中国零售业战胜了全球零售业巨头。理性一点分析问题,或许我们也不能过早的定义成败。否则就失去了变革的动力,谁都不想把良好口碑、市值庞大的企业变成今天的百度——省了竞争,省了创新;省了反思,省的伟大。

零售突变

电商对于许多忙于工作奔波的年轻人来说,省了跑腿,省了时间。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还是喜欢实体店,逛超市也是愉悦的过程,被丰富的商品包围着,可以随意选购。这是一种满足的幸福感。如果这些品质优良的超市慢慢在消失,这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年前的家庭和个体,逛超市的频率按周算。十年后的今天,逛超市的频率在降,要按照月、季度来算。有的几个月去一次,有的几年去一次。这不仅仅是超市等零售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升级变革——药店、生鲜、百货已经不需要到卖场来实现交易,只需要通过电商就可以完成。连电商都已经完成了升级变革。
电商的变革已经变得越来越专业细分、瓜分现象严重。饿了么、美团除了是一个订餐外卖平台,也是一个零售电商。可以买药、买菜、买水果、买百货,要是难得碰到没有的商品,还可以跑腿服务。
此外社区电商也在崛起,自有、代购、转卖。随着电商平台配送的专业化无时差、社区式近距离商品交易,采购物品的途径形态也早已饱和。超市所具备的品类,早已被覆盖和渠道替代。人们本质上根本无需到超市和老人们一起排队付款,只需轻松下单等待送货上门。
6月13日,每日优鲜宣布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启动“智鲜千亿计划”想用腾讯智慧零售,到2021年,成长为千亿规模的生鲜零售平台。也就是说3年成为1000亿的电商平台。目前,每日优鲜的规模是每年100多亿元。
每日优鲜仅目前也不仅仅是生鲜,慢慢的接洽了更多日用百货的品类,进一步瓜分了超市的市场份额。有了腾讯的加持,扩展全品类,到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确不是很难实现。
微信里的12宫格里面,京东、美团、拼多多,已经有三格是包含零售百货商品类目的。阿里就不用说了,本身就是做电商起家的。加上许多周边的电商,竞争拼杀越来越激烈。
微信“支付”页面截图
类似这样的零售瓜分,已经很多,京东超市、天猫超市,几乎大部分电商都可以买到百货。可以想象一下,菜市场的商家们几乎每个摊位都在饿了么、美团上开店,只要接单,有平台配套的配送服务,也可以选择自己配送,平台把流量送给这些小商贩。也可以称作是一商户一平台。
十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了从大一统的电商,到垂直细分电商的变化,零售突变的路径还在深耕。未来随着消费习惯的转变,孕育而生的零售电商是快速反应快速执行,供应链、配送+流量加持,用户点评,平台运营,资本推动的纵深战略。

丧失信心

在2008年之前,家乐福成绩卓越。法国人施荣乐(Jean Luc Chereau)如果再回到中国,可以明确中国这个国家一定是他这辈子职业生涯当中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一段经历。
自从在1999年,施荣乐被家乐福法国总部从台湾市场调到中国大陆,负责中国市场的业务。在施荣乐任期的7年当中,家乐福完成了在中国的所以战略布局,一共开店80多家。尤其是2003年至2006年的3年间,家乐福门店数以每年16家的速度递增。这也使得家乐福在外资零售始终保持门店数第一,成为中国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大卖场巨头。
家乐福中国总裁施荣乐
家乐福早年的“员工手册”这样写道:“我们全部的努力都围绕着满足顾客需求这一核心。我们的使命是在我们的每一个市场中成为现代零售业的楷模”。20年前,家乐福中国号称是零售界的黄埔军校,只要从那里出来的人,跳槽到别的公司,收入都会提高很多,用人单位都很重视。
家乐福的自豪,还得益于他的企业文化:自由、正直、责任、团结。“作为一家全球规模的公司,家乐福对顾客,员工和合作伙伴赋有特别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行业领导者,不仅拥有行业领先的骄傲,也同时意味着永远追求卓越”。这是家乐福传达的价值观。
在没有出现火炬事件让他们动摇之前,这些文化价值观激励着他们。事件发生后,总部和管理层的价值观慢慢地开始转变:散漫、随意,正常处理,不图发展。这是动摇根基的开始。多家权威媒体报道,2008年巴黎火炬事件后,法国人对家乐福中国市场已经开始失去信心。
随着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家乐福中国在面对冲击,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应对电商,应对外界变化,但是家乐福并没有付出行动,而只是简单浅尝模仿一下电商运营,投入一些钱,最后还是失败了。
到了2009年,开始出现各种问题,贪腐、大批优秀员工离职、人力资源断档。再到总部研究改变收回创新模式“店长集权制”这一举措虽然节省了成本,原本60万年薪的店长,变成了30万年薪,这样一来大批店长管理层离职,加入竞争对手。
很快的时间被后来者追上甚至超越。大润发最开始以家乐福为榜样,后来做到和家乐福中国持平,再超越家乐福中国。内部问题集中爆发,外部环境剧烈改变。家乐福还在固步自封,带着观望与失望的态度看待中国市场,撤离是必然的。

苏宁进击

靠家电卖场起家的苏宁,早已摆脱了3C家电的束缚,而昔日的竞争对手国美早已经被苏宁抛在了身后,已经不是一个段位的比较。从苏宁电器升级到苏宁云商,第三次改名才确定为苏宁易购,这是苏宁真正袒露野心的开始。不止是电器,也不只是云商,而是所有零售——易购。
今年5月份,苏宁易购宣布:“万达百货37家门店将正式更名为苏宁易购广场,并将其打造为智慧零售广场”。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公告宣布,拿下了家乐福中国。在进击的路上,苏宁在下一盘大旗。
苏宁与阿里深度捆绑,阿里也是苏宁的第二大股东。他们一起发力共同打造线上产品苏宁易购和猫宁电商。一度用来阻击京东和拼多多。而在线下则是家电、苏宁红孩子、小店,零售云,苏宁极物。用来支撑线上线下资金链,苏宁还发力金融,金服、消费金融,苏宁银行。在配送上,有苏宁物流,天天快递。
这几乎可以确定,苏宁形成了一个深度闭环,几乎在重要的环节上全部都做了布局。在线上、线下、金融、物流几个方面都花了重金打造、扩张。在成为世界新零售巨头做布局,下赌注。
家乐福中国被苏宁控股之前,一直被传出是和腾讯、永辉超市谈,但后来没谈拢,被苏宁收入囊中,这背后有阿里的身影。阿里旗下本身就有大润发、欧尚,再加上以第二大股东身份持有的苏宁,很有可能在未来整合起来。而腾讯在线下零售大卖场的布局,以永辉为例,对抗起来显得薄弱。消费者大多数不希望看到一家独大式寡头搬的存在。
收购家乐福、收购万达百货、收购红孩子,在加上阿里的大润发、欧尚,这都是在用平台模式推动商业逻辑。如果一家公司控制了大部分最有名的卖场,而卖场里所有的产品都要通过这些平台来入场,支付入场费。这和苏宁电器的逻辑是一样的,运作方法也不会差很远。
这样的想象空间是极大的,控制了平台就是控制了入口,话语权可想而知。如果再打通电商,这简直是完美的平台式商业逻辑。重点是如何改造,如何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入场机制。可以判断:未来产品供应商的日子不会好过,不管你是入线上还是线下的平台,你发现这都无法绕开阿里。
以其说是苏宁的进击,还不如说是阿里的布局。用经验丰富运作线下平台的手段来改造零售业的格局,加上宏观环境的允许,胃口也越来越大。对阿里而言,苏宁既扼制了京东,又完成了线上线下的打通,花上几十亿,无疑是值得去冒险的。
 
责编:hw
    (0)
    (0)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龙商搜索

    文章总评分

    已评 请求出错,请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