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885080

今天你被大数据“杀熟“了吗?

来源:晓辰杂事 作者:佚名 2018-03-11
这一年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各种互联网巨头不遗余力地宣传大数据下人工智能的美好未来,可在背后又用你我的数据恶意啃食着我们的钱包。 某天用某滴打车的时候,偶然间发现我跟媳妇儿两人同样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价格却贵了一块多(从自己家...
这一年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各种互联网巨头不遗余力地宣传大数据下人工智能的美好未来,可在背后又用你我的数据恶意啃食着我们的钱包。
某天用某滴打车的时候,偶然间发现我跟媳妇儿两人同样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价格却贵了一块多(从自己家到爸妈家,较短路程,3公里左右),起初我在考虑可能是由于路况不一样,比如多等了一个红绿灯导致的费用增长。
由于好奇,在一段时间里,我进行了多次反复尝试,发现不论什么情况,我的费用总是比媳妇儿打车的费用要高,在八毛到一块浮动,这让我起了疑心。
在又对比了爸妈手机打车,朋友手机打车的情况下,验证了不同人打车确实存在不同费用的问题。
我怀疑,某滴利用用户数据,在定价上采用了“杀熟”策略。
在网上一搜,才发现有这种经历的不只我一个。
网上订一个酒店的房间,常年价格380-400。偶然发现淡季该酒店前台价格300左右,朋友账号同一个酒店价格300.
唯品会银会员搜索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会员。
高铁管家在12306网上搜索仍有余票的情况下显示无票,要求用户付费开启抢票模式,然后成功购票。
同一个公司的同事饿了么从同一家店叫外卖,外卖费用相差8毛钱。
不胜枚举。
这些互联网公司正在用掌握的数据给用户画像,筛选用户特征,对那些老用户,经常用服务又经济状况较好不太挑价格的用户加价,来获取额外利润。你的数据被掌握得越多,你未来在消费场景上被算计的可能就越大。
“杀熟”并不是互联网原创,本来也是一个被常用的,只是有些不太道德的销售获利手段,三大运营商早就有各类优惠业务老用户不能办理的“传统”,但显然,从我们手机里获取的各种个人数据让这种针对熟客,经济情况优秀人群,对粘性人群的定位异常准确,大大加大了“宰客”的精准度。
现在大数据的算法和手段都还不完备,还存在线下交易验证,不能分辨我和我媳妇儿的准确关系,所以才有这些漏洞让你我发现价格有差异,暴露“杀熟”的行为,未来如果填上这些漏洞,线上交易占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很难发现大数据背后的消费陷阱。
而且,我现在讲到的这些,实在是大数据“杀熟”里最低劣的手段。

已经发生的其他“杀熟‘策略还有:

根据地理位置,如果你附近的商场少,就给你网上搜的商品加价,因为你周围商场少,在网上购买商品的概率就高,加价获取更多利润,也可能定位你住在高档小区,就给你的商品加价。
根据消费记录,如果你的消费情况优秀,给你的商品加价或者搜索只显示高价商品,这已经在做了,你可以试试用两个购买习惯差异较大的账号在同一个平台上搜索商品,排序会不会不同,会不会有商品被屏蔽掉。
根据你搜索一个物品的频率,停留时长判断你对这个物品是随便看看,还是种草,还是现在就想买,来给商品加价。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商家完全有能力影响你的消费选择,锁定你不得不买的物品加价提高利润。
这些只是目前我能想到的大数据“杀熟“模式,更多更精明的利用大数据啃食我们钱包,不公平的恶性定价策略肯定有更多。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在利用大数据挣这种“黑钱“的软件有:

高铁管家-火车票
嘀嘀打车-车费
运营商-老客户无法看到新的优惠套餐
淘宝机票
携程酒店机票
饿了么外卖
坂田—眼镜
百度糯米电影卡
大众点评——电影票
淘票票——电影卡
美团——飞机票——电影票——酒店
飞猪——风景门票
去哪儿——机票
京东——会员领不到优惠券
支付宝——老用户红包更低
猫眼——电影票
唯品会——银牌会员价格高于普通会员
 
责编:hw
    (3)
    (0)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龙商搜索

    文章总评分

    已评 请求出错,请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