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515080

超市发董事长李燕川:疫情后半场,总结经验、回归理性

来源:龙商网 作者: 张彦娜 2022-11-25
导读:北京超市发,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再一次展现出国有企业的“底气”,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燕川,在经过非典之后,又一次带领他的员工们坚守在抗疫一线。3月26日,李燕川百忙之中,通过龙商网&超市周刊的线上直播平台,同零售行业的同仁们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间...
 
超市发是从1月22日开始组织货源的,要求采购对米面粮油、果菜、矿泉水、方便面、消杀用品等商品进行储备;60天左右,销售近1250万只口罩;疫情期间,超市发没有一个商品涨价,没有一个员工感染,没有一家门店关门。
“这是每一位超市发员工努力的结果,他们在疫情期间的付出令人感动”,李燕川说。
“现阶段,零售企业应该‘一手防疫情,一手抓经济’。经济不能等,我们应该真正总结和反思了。尤其是企业的掌舵人,要基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市场的情况和变化、顾客需求,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李燕川认为。

01

提升应变能力,让企业活下去

龙商网&超市周刊总编辑高建成(以下简称高建成):面对突发疫情,零售企业如何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怎样对市场进行把握和判断?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燕川(以下简称李燕川):我认为零售企业应该反思这么几个方面:第一,零售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对货源的把控能力。疫情中我们看到很多企业,连员工的口罩都没有预留,企业不得不闭店,导致市场出现波动;第二,与供应商的关系,超市发能保障疫情期间货源充足的一个关键是,和供应商关系好。近日超市发在跟供应商做一季度销售回顾的时候,提到了商品的退货问题,疫情期间,酒类、干果销售出现停滞,这些商品是退还是打折?这些要跟供应商进行沟通。这是超市发第二季度的一个重点工作。另外,准备进入饮料的销售旺季。和供应商保持沟通,共享信息,才能促进双方共赢。我们需要反思平常对待供应商的态度,零供关系中蕴含着生意人需要讲究的“诚”、“信”二字;第三,反思我们平时的演练,2019年11月份,超市发跟北京市粮食局和商务局组织了一次演练,包括,紧急情况下,粮食怎么运出来?多长时间走几道关口?配送中心走哪条路线?时间要细化到分秒,这个过程中需要指挥者、店长、员工的各司其职,形成制度,多次演练,把安全意识深化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
高建成:每一次危机都意味着一次机会,企业经面对重大危机会迎来转型和新的发展,结合实体零售的经验和超市发的体会,您认为零售企业应该把握哪些新机遇?
李燕川:这次疫情涌现出很多机会,比如线上线下的融合,超市发正在打造一个到店、到家、到点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与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合作实现“到家”,今年又顺势而为,增加了“到点”业务,超市发开辟了一个小程序,顾客在小程序上下单,我们把商品送到指定自助柜。目前超市发推出了自助的恒温冷柜,温度可以控制在2度到5度,从而保证肉菜果的品质,目前一些办公楼和区政府已经引入,下一步会在海淀区的29个街镇,630个社区进行推广,但是能不能全部铺开,需要时间来考验。
此外,对于生鲜店、中小型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会更高;供应链在经受这次打击和锻炼之后,未来会更加强大。超市发除了目前的两个配送中心外,正在筹划新的配送中心;下一步不管是实体店还是线上,商品结构都要朝着健康食品转化,把健康的概念带进超市,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信任感;疫情之后,人们对于“科技助力零售”会有更多的感受,恒温冷柜就是一个例子。
▲ 龙商网&超市周刊总编辑高建成(左)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燕川
高建成:您刚刚提到“到家”业务,超市发的“到家业务”效果怎么样?前景如何?
李燕川:去年超市发“到家”业务销售额已经达到6000万,超出了4000万的预期,可以看出线上增速是很快的,但和线下渠道相比,占比依然不高,我还是比较看好这种线上化的趋势,但是否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线上渠道,要根据企业自己的情况而定,超市发目前通过和第三方合作,能保证跟上这个时代的进步,我觉得就很值,超市发并没有把线上当成主要渠道,我们更多的还是要想通过线上配送来关注这个行业的趋势和变化。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苦难和变革中潜藏着商机,不管是超市行业,还是餐饮行业,我们可以利用政府的资源,但不能依赖政府。这个时候更应该考虑怎么和员工同心同德,让企业活下去。

02

要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

高建成:我们过去讲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这次疫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超市发的防范意识和预警机制值得零售同行借鉴。现在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零售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除了自救之外,政府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更好地扶持企业发展?
李燕川:超市发作为国企跟政府交流和探讨比较多。疫情期间,政府的协调能力总体不错,但缺乏深入企业和基层的锻炼,对企业真实情况不了解,出现了出台政策滞后、落地难的问题,实际上,只有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才能雪中送炭。
高建成:政策不滞后才能确实帮到企业,而政策不滞后的前提是深入了解企业的痛点。疫情期间,北京市连锁经营协会先后发过几次声明,我觉得非常好。能否从北京市连锁经营协会会长的角色,从行业组织的角度,讲讲疫情期间您的感受?
李燕川:疫情期间,北京市连锁经营协会发声早,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就号召北京市的会员企业站出来,保供应、稳物价,让老百姓放心。协会基于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先后向会员企业发出15个建议,向市政府、商务局提出4次倡议,通过发布16次简报分享各个企业的经验,相互学习。
市场经济中,政府不方便出面、企业又不了解政策,通过“协会”这个平台,政府能听到企业的声音,企业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缓解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未来,协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的作用,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提供畅通的渠道,企业之间的互助、业务的指导……协会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03

遵循规律,理性看待“疫后竞争”

高建成:疫情期间的到家业务,包括超市发相对独有“到点业务”,不管今后能不能成为模式,它还是基于零售的本质,一切围绕消费者需求来做的,对于零售企业来讲,也增加了销量,是一举双赢或多赢的事情。刚刚您提到了企业要立足自身,开展自救,现在从全球的经济形势来看,需要我们予以足够的警惕,您在这方面有哪些思考与认识?
李燕川:对于一些企业来说,首先要稳下心来考虑转型问题。比如餐饮和零售行业的结合,但是“外卖”的形式要谨慎,尤其是高端食品,不应该为了迎合外卖的趋势,牺牲口感,损坏品牌形象。
疫情之后,无人店这些新业态可能会不顾企业发展规律,快速跟进。但我们知道零售行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细水长流,但是很多企业抱着上市的目的,急于在一两年之内做出成绩,这样不仅是在浪费自己的精力,还在浪费社会资源,我们要警惕这样的事情。风投有风投的规律,但是零售行业也有规律可循,一定要循序渐进,以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为目的,这样的企业才能长久。
高建成:疫情之后,各行各业会在下半年集中发力,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购物中心、大卖场,那么接下来竞争是不是会更加激烈?
李燕川:企业要想活下去,可能会想到一些绝招和非常规的做法,所以竞争变得激烈是一定的。但零售是有规律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这种竞争,各家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必过于恐慌。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会有许多中小餐饮倒闭,店址会空出来很多,从政府的扶持、北京年轻人的增量,以及和罗森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便利店顾客的年龄层正在向上扩展,所以超市发下半年会在便利店业态上发力,快速布局,这其中的激烈竞争可想而知,但也不能避免。
疫情之后,报复性消费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消费者更多还是要考虑未来的日子怎么过,一些企业想快点挣钱,结果毁了自己的质量,砸了自己的牌子,得不偿失。疫情带来的痛苦必须是要承受的,企业需要静下心来考虑出路,甚至,有时候断臂重生也是一种选择!
 
责编:hw
    (0)
    (0)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龙商搜索

    文章总评分

    已评 请求出错,请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