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168721

55岁的马云要卸任,掌舵者什么时候交棒才算明智?

来源:36氪 作者:史圣园 2022-11-25
公司的长远发展,不能依靠某一种产品、某一次改变、某一个人。 一年后的今天,也就是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20周年,我将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将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2018年教师节这一天,马云在一封主题为教师节快乐的...
公司的长远发展,不能依靠某一种产品、某一次改变、某一个人。
“一年后的今天,也就是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20周年,我将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将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2018年教师节这一天,马云在一封主题为“教师节快乐”的公开信中宣布。
现在,这一天来了。
能够全身而退、回归教育,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中首个退居二线的创始人,马老师无疑是幸运的。
但这份幸运并非从天而降,而是精心筹划的结果。“必须在我们年轻力壮的时候制定并积累组织传承的经验和规则。”2015年,马云在阿里任命张勇接任CEO时,在内部信中如此写道。
传承制度的建设,开始于10年前。2009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10周年之际,包括马云在内的18位创始人集体辞去“元老身份”。此后,阿里巴巴启用“合伙人制度”,于2010年正式运行。
合伙人制度吸纳了更多年轻中坚力量进入决策层,其中就包括接棒者张勇。
大型企业对创始人、CEO们的依赖不言而喻。当其离职的消息公布,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股价的波动。即便马云多次提到,企业要淡化个人色彩,在一年前马云公布卸任消息当天,阿里股价也应声下跌2%。
会教学生的马老师有底气激流勇退,一方面是因为阿里良将如云、后继有人,接任者张勇的历史业绩足以为他赢得信赖;另一方面,合伙人制度、集体决策,也保证了公司在重要人事变动之际能够平稳运行。
回首各家公司掌门人更替之际,有人精心布局、顺利交接;有人业绩惨淡,慌乱离场;有人业务稳健之时退居幕后,又在企业面临危机之时再度复出,力挽狂澜。李嘉诚、微软前CEO鲍尔默、星巴克前CEO舒尔茨便是这几种情况的代表。

李嘉诚:当儿子能扛事儿的时候

李嘉诚推崇《周易》中的“不疾而速”。在他退休前后,公司均在稳健发展。
早在2012年,李嘉诚就已公开退休计划。2018年5月,长子李泽钜才成为新任掌舵人。在此之前,李泽钜已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多数业务。
“这样确定性大一些,不会出现接班问题,让股东及同事们均有信心,对两个儿子也是好事,让他们俩知道自己的权责是什么,并可自己计划人生导向发展。”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李嘉诚曾表示。
退休决定是在2018年5月10日港股收市后公布的。是日,李氏家族的长和、长实、长建、电能股价均小幅升高。
2012年退休准备公开后,李嘉诚的接班和财产分配事宜随即开始部署:长子李泽钜守业,接手长和系企业;次子李泽楷创业,获得父亲丰沛的资金支持,发展个人事业。
而退休后的李嘉诚,则会将精力放到李嘉诚基金会上,帮助医疗教育行业发展。该基金会于1980年创建,李嘉诚称其为他的“第三个儿子”。
现年55岁的李泽钜,已在家族企业工作了34年。子承父业,早年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时,他便遵从父亲意愿,读了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土木工程系,随后又取得了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长和系”工作。1996年,长江实业的基建业务分拆上市,交由李泽钜打理。
接任的首年里,李泽钜的成绩单可圈可点:公布和记大厦重建、天水围酒店重建以及黄竹坑地铁上盖项目等七个地产项目;与阿里、小米结盟,与腾讯、美图合作。从财报上看,截至2018年12月底,长江实业集团收入同比微增1.1%,达到644.8亿港元;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增长33.2%,达到401.2亿港元。
“我想告诉你的是没有什么变化,长江的传统依然是发展不忘稳建。”今年“长和系”的业绩会上,李泽钜说。

鲍尔默:当微软要凉了的时候

销售导向、研发脱节,错过搜索、错过浏览器、错过数字音乐市场、错过智能手机,就连微软的绝对优势领域——操作系统,Vista遭遇溃败,Windows 8不温不火。
《名利场》将鲍尔默(Steve Ballmer)执掌微软的十三年,称为“微软失去的十年”。2000年,鲍尔默从比尔·盖茨手中接过了微软CEO的重任,此时正值微软的黄金时代。
而在他2014年辞任时,微软市值却比1999年最高点少了一半,徘徊在3000亿美元左右。
“老销售”鲍尔默是个守江山的人。利润至上,却对新鲜事物充满怀疑。他带领的微软,在其他公司后面追得辛苦,一点也不酷。
2001年,苹果推出iPod音乐播放器。五年后,2006年,微软才推出音乐播放器Zune。
2007年,iPhone问世,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鲍尔默却认为它是“全世界最贵的手机”,“企业客户没有兴趣购买”。
“我做过的最糟糕的工作是2001年至2004年,”鲍尔默说,“公司为糟糕的工作付出了代价。我把团队资源放在视窗操作系统‘长角牛’(Longhorn)上,而不是手机或浏览器上。”
苹果再一次跑赢了:2004年6月,乔布斯发布“老虎”操作系统,这正是微软“长角牛”期待达到的效果。另一边,“长角牛”项目不得不重起炉灶,在2007年推出了Vista——这被称为微软历史上最糟糕的Windows版本。
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盖茨从CEO的位置退下来后,基本没再插手公司事务,哪怕鲍尔默时期公司出现了诸多问题。
话说回来,鲍尔默并非没有贡献,他留给微软Xbox、必应搜索两个拿得出手的产品,并制定了整合硬件软件的策略。但也仅仅是拿得出手而已——Xbox和必应并没有为微软带来新的增长,甚至常年赔钱。截至鲍尔默退休前,必应亏损了大约60亿美元。
再加之叫板iPad的产品Surface市场表现平平,鲍尔默的下台,几乎可以归因为业绩表现不佳,引起董事会不满。
鲍尔默离职的消息,也使股票市场相当振奋:消息公布当日,微软股价大涨7.25%。
微软的迷失十年,并非鲍尔默一人之过。毕竟,盖茨最初的愿景,“让每个家庭和每张办公桌上都有一个电脑”,已经实现了。除了赚钱,微软又该去向何方呢?
这显然不是老销售鲍尔默能够解决的问题。他无法割舍赚钱的业务,也就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新一轮革新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认为,大公司的寿命大多只有30多年。
新一任CEO,产品部门出身的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果断抛弃了鲍尔默“以Windows系统为核心卖软件”模式,将业务重心全面转向云服务、手机移动业务。他也确实在带领着微软走出“中年危机”。

舒尔茨:当星巴克不再需要我的时候

严格意义上说,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并不是星巴克的创始人。1982年,当星巴克还是拥有4家店铺的小型咖啡公司,舒尔茨进入星巴克,成为一名销售总监。
1983年,舒尔茨去意大利出差,被这个国家的咖啡馆文化打动。他认为,咖啡馆应该成为链接人与人的第三空间。他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了星巴克门店中,带到美国,又推广至全球。1987年起,舒尔茨开始担任星巴克的CEO,他也被视为星巴克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舒尔茨担任CEO的十余年间,星巴克于1992年上市,复合年均增长达到49%,市值上涨约150倍。彼时,星巴克在13个国家的2600家门店至少赚来了20亿美元。
2000年,公司平稳运行,舒尔茨决定离开监督公司日常的经营岗位。他从CEO的位置上退下来,担任公司主席,不再涉足日常运营,转而关注其全球性战略扩张策略。
CFO奥林史密斯接任CEO一职位。马云说过一句玩笑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这句玩笑话虽不可当真,但也不无道理。
此后,星巴克一路高歌猛进,门店数达到9000多家,几乎是之前的3倍。虽然股价暴涨、利润额提高,但由于过分追求增长,公司运营被忽视了,核心价值也不再那么被重视了。
2007年,星巴克开始走下坡路。
“这无法归咎于某项决议、某个策略或是某个人。衰败发生得安静而平缓,就像脱线的贸易一样,从针脚松动的那一处开始,一点点脱线。”在自传《一路向前》中,舒尔茨这样评价当时的情况。星巴克一直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在不断瓦解。
当时外部环境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危机即将到来、同行业竞争者迅速地抢占市场。
“当这一切降临在星巴克时,我如履薄冰,亲力亲为。星巴克是我的生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根本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它走向崩溃。”
2008年1月,舒尔茨再次担任首席执行官。
耶鲁大学教授杰弗里·索尼菲尔德曾指出,再次担任CEO并最终获得成功的人都具备三种素质:1、他们没有威胁在职领导者权力的意图。2、尽管声誉可能会受损,但他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一些尚未满足的自我需求。3、他们深知,自己第一次所建立框架的并不是信仰,他们承认变动是不可避免的。
乔布斯就是如此,舒尔茨也是。
“追求增长就像一种致癌物。”舒尔茨在自传中写道。重新掌权后,他决定放慢脚步,重塑品牌。2008年7月,舒尔茨决定在美国本土关闭600家门店,裁撤7%的员工。而在关闭的门店中,70%都是过去3年中创建的。此外,他还带领星巴克推出了倡导健康、融入水果元素的新品类。
舒尔茨也格外注重第三空间的“体验感”。毕竟,当人们提议“去喝杯咖啡”,言外之意是想去咖啡馆里聊聊天。作为CEO,舒尔茨说自己每周会去25家店进行体验。经过五年调整,星巴克重回增长轨道:2013年,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额增加7%,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同店销售额增长8%。
2016年4月,舒尔茨辞任CEO,继续担任董事会执行主席。当日,星巴克股票在盘后交易中下跌超过3%。
2018年6月,已经64岁的舒尔茨宣布主席、正式退休:“我打算和妻子、孩子,还有孙子们一起去旅行,我们有很多很多计划。”
但他同时也说:“我不喜欢‘退休’这个词,我对星巴克充满热忱与爱。”
创始人之于企业,如同河川之于地形。创始人的个人气质,深刻影响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以及运营策略。我们早已将华为、娃哈哈、格力、京东等公司与他们身后的任正非、宗庆后、董明珠、刘强东捆绑起来,甚至混为一谈。
但一个公司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不能依靠某一种产品、某一次改变、某一个人。脱离了“家长式”创始人的公司,犹如刚成年的孩子,等待着它们的是市场的考验,以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竞争。
恐怕只有充分的人才储备、合理的接班制度,才能让企业在核心管理层更迭之际更有底气。
责编:赖章平
    (0)
    (0)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龙商搜索

    文章总评分

    已评 请求出错,请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