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88721

长江口大闸蟹苗汛“爆发”已恢复至60年前水平,还蔓延到了黄浦江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李晔 2019-09-25
在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实现长江口河蟹资源的极大恢复,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是国际上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的一个成功范例。 一度衰竭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的蟹苗数量与规模,如今已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丰产水平,每年5月长江口蟹苗爆发时,甚至蔓延到了黄浦江。在全...
在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实现长江口河蟹资源的极大恢复,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是国际上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的一个成功范例。
一度衰竭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的蟹苗数量与规模,如今已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丰产水平,每年5月长江口蟹苗“爆发”时,甚至蔓延到了黄浦江。在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实现长江口河蟹资源的极大恢复,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成为国际上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的一个成功范例。这是记者从在沪召开的“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上获得的信息。
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长江口是中华绒螯蟹最大的天然产卵场。每年10月秋风起时,长江中上游的成蟹开始向下游洄游,从12月至次年2月,在长江口抱卵。蟹卵在3-5月间孵化,幼体经多次变态,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成蟹后将于秋季再向长江下游洄游和产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鉴毅介绍,长江口大闸蟹产苗量最高年份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当时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年产苗量多在50吨以上。但随着长江开发与资源利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濒临消失。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华绒螯蟹的长江口产苗量锐减,至2000年后已萎缩至仅数吨。
为恢复长江口水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的组织协调下,在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同攻关,构建了覆盖长江下游至河口1.2万平方公里的河蟹资源环境监测网络,获得了长期的、连续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并首次实现了亲蟹洄游路径和繁育场范围10米级的精准定位。2003年起,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所长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每年持续不断大量增殖放流大闸蟹亲本,数量在数万只至10余万只。在增殖放流的同时,研究人员还为放流的亲本大闸蟹带环、贴标及固定声呐标记,通过监测回捕来掌握蟹苗的数量、活动范围和位置等。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创建了“漂浮湿地”,中华绒螯蟹在长江口早期洄游阶段得以在“湿地”上栖息、躲避侵袭和摄食,从而显著提高长江口蟹苗的成活率。再加上各相关部门合力保护大闸蟹的长江洄游通道,近年来大闸蟹的产卵率逐步提高,产卵范围超过200公里。2017年,长江口蟹苗资源量达67吨,此后几年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
上海市相关部门在长江口水域举行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陈佳晨 摄)
首届“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从9月24日开始,为期2天。会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美国环保协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承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协办。此次会议是我国渔业科技领域一次高水平、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会议邀请到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马毅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王小虎院长、FAO渔业和水产养殖司Manuel Barange司长等,并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肯尼亚、意大利、日本等10余国家和地区的渔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从业者共180余人参会。会议围绕绿色养殖、绿色捕捞、绿色增殖,以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和墙报等形式展开学术研讨。
责编:赖章平
    (0)
    (0)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龙商搜索

    文章总评分

    已评 请求出错,请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