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125080

【言论】地摊夜市 人间烟火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闫岩 2020-06-02
地摊经济这个词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起因是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一位人大代表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 随后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结束当天的记者会上为地摊经济对就业的贡献点赞。李克强在记者会上...
 
“地摊经济”这个词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起因是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一位人大代表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
随后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结束当天的记者会上为“地摊经济”对就业的贡献点赞。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说:“两周前,我看到报道,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6月1日,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再次强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
而在这里我想谈的重点不在于就业,而是地摊和夜市对消费的拉动和对消费供给的繁荣。
地摊并非天然是夜市,但夜市天然是地摊。
地摊可以在白天摆,也可以在晚上摆,但最早的夜市里一定都是临时摊位,也就是地摊。
无论是地摊还是夜市,本质都是对空间公共资源在时间上的充分利用。地摊往往是临时性的摊位,或者是占道经营。占用公共空间在白天通常不被允许,但在夜间则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点石成金。
从时间上看,夜市经营增加了单一空间内的市场供给,有时候是增加了座位,有时候是增加了项目。
比如,白天的饭馆可能只能坐20人,晚上在不影响行人通过的情况下增加外摆座位,就能多坐20人,这是数量上的增加供给;如果再增加了散装扎啤或者冰淇淋销售,又来了卖艺的歌手,那就是类目上的增加供给。
当然,夜市经营要有序。如果饭馆在晚上又增加了露天烧烤,或者侵占了道路,便是无序,这也是之前一些年“地摊经济”被诟病的最大问题。
有序还是无序,不能一刀切,不管三七二十一便一律剪除,确实是城市管理者的懒政。
地摊、夜市确实管理难度大,其中一个原因是地摊经营者的“小”。规模小,面积小,主体小,投资小。
但是小未必乱,小有时反而有灵动之美。
小的试错成本不高,反应变化却快,能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城市的特色和风味往往从中生成。蜀中采耳,津门煎饼,羊城凉茶,京都灌肠,无不如此而来,孕育而生。
如此看来,小即是多。
唐诗说:夜市千灯照碧云。如果画出画来,想必那也是一盏盏小小的灯,灯下面有些小小的人,接连成片的样子。
现在有些有条件的商场、购物中心甚至超市,推出了一些“店中店”或“快闪店”,租期甚短,经营得好便留下,经营不好便“快闪”,是很灵活的做法,本质上是新形态的夜市或者地摊。
这么看来,夜市和地摊都是很尊重市场规律的东西,对市场的反应很快,能长期存留下来的,也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所谓“人叫人千声不至,货叫人点手即来”。
上世纪70年代中,安徽芜湖有个男人摆摊卖瓜子,因为味道香、个头大、分量足、利又薄,很受当地人喜欢,每天都能卖出一麻袋,人称“傻子瓜子”。这个叫年广久的“中国第一商贩”,后来多次被邓小平在谈到市场经济时提及。
不说远的,几年前在北京海淀一条小街上,经常有个晚上出门摆摊卖饺子的大嫂,不论春夏秋冬,总有人在那排队等着吃煮得恰到好处的饺子,有不少人开车几公里也专门来她的地摊上吃这一口儿。再之前,北三环某立交桥下,一直有个卖夜宵的“脏摊儿”,其拥趸跟着摊主“转战南北”,每逢“调整”后重新出摊,粉丝们都能收到他群发的信息,广而告之,遂又慕名而至。
其实地摊夜市,往小了说是小商小贩,往大了说真的就是城市的烟火气。最近有个讲宋仁宗年间故事的电视剧《清平乐》,里面有个做点心的梁家铺子,小小一枚蜜饯,包含了多少市井智慧和苦辣酸甜。
责编:hw
    (0)
    (0)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龙商搜索

    文章总评分

    已评 请求出错,请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