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025080

超市发身世曝光,令人起敬

来源:海淀档案 作者:海淀档案 2017-08-05
自1952年成立海淀区人民政府始,就有副食品和蔬菜供应二家管理机构,经过分分合合,最后只留海淀区副食品公司一家,办公地点在双榆树东里15号楼。 淀区副食品商店与内城的副食品商店不同。内城的副食品商店大多是1956年经过公私合营在老北京油盐店基础上发展...

自1952年成立海淀区人民政府始,就有副食品和蔬菜供应二家管理机构,经过分分合合,最后只留海淀区副食品公司一家,办公地点在双榆树东里15号楼。

淀区副食品商店与内城的副食品商店不同。内城的副食品商店大多是1956年经过公私合营在老北京油盐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海淀区副食品商店是随着解放后开发建设海淀区的进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到计划经济时代正式结束(标志是取消《粮本》和《副食品购物证》)为止,海淀区有副食店大约300个,其中有约150个正式副食品商店隶属于海淀区副食品公司,人财物由公司统一调配,先后有正式职工12000多人。还有一半的副食品供应点设在海淀区机关学校军队大院里,由海淀区副食品公司提供货源,人财物由大院管理。

八十年代海淀区住宅小区的副食店,一般是在一群灰蒙蒙的旧楼房中的几间平房。不用挂牌子,远远的有油香、醋酸、糖甜、鱼腥五味杂陈,特别好闻。一般也是30到50多平方,油盐酱醋、鱼肉蛋禽、调料干货,很齐全。地面油腻、湿滑、黑灰,怎么也擦不出来,粘脚;前面是大大的玻璃窗,后窗高高地开在墙上,还有铁栅栏;厚厚的木头门,铜挂锁。大一点的副食店门前有石棉板凉棚,设卖蔬菜的柜台。11月份最热闹,卖冬储大白菜。

双榆树地区商业布局是在60年代初基本小区建设后配置完成的,它们是双榆树十字路口的东南西北四个居住区居民的商业中心,尽管商店大都是住宅楼的一层,也有独立的二层商业楼,但那里却热闹非凡,是十几万居民购买茶米油盐酱醋茶每日必须食品的地方,还能买到服装鞋帽日杂百货等生活必需品。友谊商场、中友商场、双榆树百货、双榆树副食店在十字路口呈四角分布。

80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很简单,费用也很小。大学生每月的伙食标准是15.5元人民币。学校提供免费的宿舍(6人一间12平方米)。那时大学食堂的伙食和现在相比,是很差的。每天只有午餐的时候能吃上一两小片肉。晚餐只有馒头(或者玉米窝窝头)加咸菜或者水煮白菜。对于年轻人来说,能饱饱地吃上一顿肉梦寐以求的事儿。

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为海淀区200多万居民提供副食品和蔬菜供应工作并没有结束,而且提供商品的种类和供应量反而逐年增长。作为国营单位,海淀区副食品公司脱离政府机构,走入市场,变为经营性企业,成立北京市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地点在海淀区双榆树东里15号,是北京市著名的超市连锁企业,其前身为北京市海淀区副食品公司。1999年10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北京首家股份制连锁公司,以“超市发”为品牌,主营生鲜日配品、食品、百货、家居用品及代理品牌商品的零售、批发业务。

北京市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有直营店74家,经营面积16万平方米,员工7000余人。拥有商品配送基地3万余平方米,近6000平方米的生鲜商品恒温库和低温库。几年来,公司逐步实现经营规模化、物流机械化、管理专业化、流通信息化。销售额呈两位数稳步增长,跃居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之一。

2009年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超市发公司有经营网点110个(含出租房屋经营其他项目),完成销售额29亿元(不含出租房屋经营额),还把经营网点发展到大兴、通州、昌平、密云、河北等地。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海淀区副食品公司、菜蔬公司、修理公司、粮食局等8大公司合并为统一的集团公司,其下属企业用房的一部分租给了个人或者单位。2012年共有61家租出房到期。这些房屋多为百平方米左右,在买菜难、老人吃饭难的社区都有分布,出租时有的是烟酒店,有的是房屋中介公司。

海淀区政府在实施第一轮社区便民业态调整工程中,将原八大公司到期的出租房舍进行业态调整,并将此决策确定为本轮社区便民工程的内容。海淀置业集团人员说,按区政府的要求,到期的租赁房,还将按居民的意愿,进行便民菜站、社区医院、理发店等的业态调整。针对社区服务缺房产、难作为的状况,海淀区已将租赁到期的原海淀区副食品公司等八大公司的61座房产改造成了50座便民菜站以及11座老年食堂、早点店。

位于中关村街道黄庄社区的老年食堂,原来是黄村副食品商店。现在100多平方米的饭厅墙壁雪白,桌椅干净整齐,立式空调把室内温度调节得刚刚好。

11时30分,饭菜都已经陆续配送到位。桌子上,四个透明罩子的不锈钢保温饭匣一字排开,每个匣子里放两个保温罐。荤菜是宫保鸡丁、白菜炒肉、芹菜炒肉,素菜是豆腐、茄子和冬瓜,另外两个罐子里是白粥和蔬菜粥。旁边的分层保温柜里,三丁包、糯米烧卖、奶黄包……光包子就有7种。墙壁上的电子显示屏上打着菜价,炒菜4块到6块,包子1块钱起,一荤一素和米饭的套餐10块钱,汤免费。

工作人员把一大桶西红柿鸡蛋汤搬到饭厅里,摆上汤碗,返回桌旁,带上一次性手套,开始为老人们打菜。

5月份,有了这个新的老年餐桌,在饭厅吃,舒服,带走也方便。现在许奶奶家里就老两口,吃剩饭不健康,扔了又浪费,来老年食堂,正合适。“给我拿俩豆包。”80岁的许奶奶家住811楼,“就在这边儿上,下楼就到。”许奶奶说,原先社区也曾办过老年饭桌,但只是一个售卖窗口,没地儿坐下来吃,“大冬天的排队,可冷呢。”

“我爱吃这儿的米饭,比外面馆子里的软和,玉米芯儿和白米配一块儿,好吃还健康。”杨奶奶和老伴儿可是这老年食堂的忠实顾客,“自打5月份开门儿,差不多天天来。在家做饭太费事儿,出去买菜,回来炒菜,还得刷锅刷碗,做饭的工夫比饭在肚子里还长。这多省事儿啊,吃完抹抹嘴就走了。”

一旁的老伴儿也接过了话,“我们老年人吃菜要少点儿油,还不能太咸。这儿的菜不错。比如这豆腐,我看好多老人都爱吃。在这儿十块钱,有荤有素能吃好。在外面吃,好一点儿的饭馆儿吧,好家伙,真吃不起,素菜,一小盘儿,20多块钱。小馆子不太干净,这个起码有点汤,有点稀的,比干吃饭强。”

一顿饭吃完,不到半个小时,杨奶奶把碗筷放进塑料回收箱,跟老伴儿还能出去溜达溜达。

在黄庄社区,像杨奶奶老两口这样的退休老人有1500多位,其中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达上百位,吃饭更难。据中关村街道负责人介绍,社区建老年食堂,一直苦于没有房屋,今年社区内八大公司原租赁出去的房屋刚好到期,街道和海淀置业集团达成协议,租下房屋,又选择优秀的餐饮企业谈好承担服务,由社区居委会来管理老年食堂。老人们终于可以不出院门就吃上可口放心的饭菜了。

 

责编:hw
    (0)
    (0)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龙商搜索

    文章总评分

    已评 请求出错,请刷新页面